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來歷

在農曆七月十五號這天是民間鬼節,又是道教中元節,也是佛教盂蘭盆節,加上儒家禮制支持帝制官僚體制的厲祭,可説三教都能共同關懷的歲時節俗。

道教有所謂三官大帝又稱作三元大帝 (閩南俗稱三界公、客家俗稱三界爺),分別為掌管天界的天官、掌管地界的地官及掌管水界的水官,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,每年要考察人間的善惡。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 (上元)、七月十五 (中元)、十月十五 (下元) 為誕辰,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

三官大帝,三元大帝,三界公,三界爺,天官,地官,水官

根據道教經典《修行記》記載:「七月中元日 ,地官降下,定人間善惡,道士於是夜誦經, 餓節囚徒亦得解脫」。相傳地宮掌管地獄之門,中元節來臨地宮打開地獄之門,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,因此又是鬼節,所以民間設立道場,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,這一天要祭祖、上墳、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。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,為往生者的靈魂超渡。

同時佛教在七月十五日也會舉辦超渡法會,印度文唸做「ULLAMBANA」,這場法會正式名稱為孟蘭盆會或孟蘭會。佛經裡面的目連救母故事,傳說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往生墮入餓鬼道,目連使用法力將食物運送到母親身旁,但食物到母親嘴巴之前就化成灰燼,目連向釋迦牟尼哭救,佛陀表示目連個人不敵業力須富田才得拔救,於是目連在洞穴外準備盥洗用品,並將百味五果置於盆中用來供養十方僧人,好讓母親早日解脫,這是佛教有名的目連救母故事。孟蘭盆的含意是倒懸,人生之苦如倒掛的蝙蝠懸掛著、苦不堪言。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,便需要誦經、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。

目連救母,目蓮救母,佛教故事,佛經故事

而到了唐代則強調觀音的救苦、地藏菩薩的慈悲賑濟,均在結壇的壇場和儀軌一覽無遺。故在民眾的信仰習俗中,慶讚中元與盂蘭盆會並存,明清以後既已普遍以迄於今。


中元普渡的由來與意義

普渡」顧名思義是普結善緣、普遍渡化大地水陸無祀男女孤魂。普渡大致上可為「鬼月普渡」與「作醮普渡」。「鬼月普渡」起源於古代的「厲祭」,「厲:惡鬼也」。人們怕橫死凶亡的「強魂厲魄」來作祟,就燒些紙錢、灑些漿水來向他們示好,希望他們不要干擾人們,讓鬼靈各有所歸,不要徘徊境內作祟。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,才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禱。

從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慶贊中元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 ;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,一是發揚推已及人,樂善好施的義舉。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。

中國人深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並逗留於人間。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,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,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「博愛」的延伸。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,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。因此,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。

自從政府提倡改善民俗、節約拜拜,各地普度的盛況和規模已大不如昔,但由中元節原來所欲強調的觀點來看,現代的中國人所要努力的,應是減少浪費,發揚中元普度的善道。

普渡分為私普和公普,私普是在家中舉行,公普則是在有代表性的廟宇 (城隍廟) 舉行。

中元節,中元普渡,農曆七月十五,七月半


中元普渡祭祀準備

  • 祭祀時間:農曆七月十五,過了未時 (下午3點) 才可以祭祀外面那些好兄弟,晚上7點過後盡量不要祭拜,下午三點至下午五點是良辰吉時。
  • 祭祀地點:如果是在家中舉行祭祀,必須在大門的外面擺桌,以防止家中門神擋住孤魂野鬼,如果是在廟宇則不用顧慮。
  • 祭祀順序:先後順序是神明,祖先,好兄弟,地基主。
  • 普渡供品

    神明

    鮮花、香爐、三界公紙、一對燭台、敬神茶杯、麵線、六齋或十二道菜碗、拜拜用水果。

    祖先

    三牲四果。

    好兄弟

    三牲四果、臉盆、毛巾、牙膏、牙刷、梳子、肥皂、好兄弟用的酒杯。

    地基主

    3個小酒杯、香爐、3樣素菜、1條魚、豬肉、白飯
  • 注意事項
    • 六齋如金針、木耳、紅棗、香菇等,具備五行之意。
    • 三牲指的是豬、雞、魚,豬肉要帶皮,雞肉要整隻全雞,魚肉要整條魚,魚不得用沒有尾巴的魚,會『無後』。
    • 四果指的是四季時令水果,蘋果可保平安、柚子可求子嗣,切勿用香蕉、李子、梨子 (閩南語發音招你來),鳳梨 (閩南語發音旺來),也不要用芭樂、番茄、釋迦、葡萄、西瓜。
    • 紙錢要準備天金、盆金、太極金、壽金、刈金,由地位大到小燒紙錢,好兄弟則燒巾衣更衣小銀。
    • 所有牲果不可去頭去尾。
    • 魚不可以去除鱗片、去除內臟。
    • 水果數量最好是單數。
    • 供品均須插香。
    • 地基主的香爐不可以和神明的香爐共用。

地基主的祭拜儀式

  1. 將小桌子(或長板凳)擺放於廚房,最好是瓦斯爐的對角(若廚房太小後陽台也可以)。
  2. 將準備的祭拜物品擺放好。
  3. 把立香點燃後進行膜拜,小聲呼喊請地基主及地基婆。
  4. 告知您的姓名及住宅地址,恭請保佑全家平安及財源廣進。
  5. 將立香插到香爐內,等燒至半柱香後,取二枚硬幣(擲筊)問地基主及地基婆是否已吃飽?(若硬幣是二正或二反時,代表地基主和地基婆還沒吃飽,稍待一會兒再重複一次,直到硬幣一正一反。)
  6. 當硬幣一正一反時,就可以開始燒金紙錢(若住樓上的住戶可將金爐取到一樓大門)。

天金

天金,中元節,中元普渡,燒金紙

盆金

盆金,中元節,中元普渡,燒金紙

太極金

太極金,中元節,中元普渡,燒金紙

刈金、壽金、福金、大小銀

刈金,壽金,福金,大銀,小銀,中元節,中元普渡,燒金紙


中元節慶活動

  • 搶孤

搶孤是一種廟會活動,主要以人象徵鬼魂的方式,當中元普渡祭祀結束後,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搶孤者搶奪,開始搶孤時,由搶孤者相競攀爬孤柱後翻上孤棚,然後直上孤棧,拿取祭品順風旗,藉以達到慎終追遠、普渡孤魂的目的,這整個活動稱之為『搶孤』。

宜蘭搶孤,頭城搶孤,搶孤,中元節,中元普渡

搶孤活動目前分布在亞洲除了台灣部分地區外,還有閩南語系地區、潮汕民系、越南,而目前台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活動是宜蘭頭城搶孤及屏東恆春搶孤,頭城搶孤起源很早,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(西元1820〜1850年),當時由大陸沿海省份,首先進入蘭陽拓殖的吳沙等先民們,為了祈求普渡渡孤魂,消災 解厄,所以在農曆七月時的古董富有神秘的傳奇色彩的搶孤活動。搶孤本來只是道教和佛教在超度亡魂的時候,以祭品施捨孤魂野鬼的過程之一,在蘭陽平原 ,由於晚來的漢人最後把噶瑪蘭人的土地都搶光了,逼得最後剩下的噶瑪蘭人不得不跑到花蓮求生,佔領土地的漢人擔心蘭陽平原的噶瑪蘭鬼魂沒 人祭祀,沉澱漢人作祟,所以才擴大古董搶孤活動,以豐盛的祭品來安撫孤魂野鬼。

宜蘭搶孤,頭城搶孤,搶孤,中元節,中元普渡

搶孤的棚架分為「飯棚」和「孤棚」兩種。飯棚俗稱「乞丐棚」,規模較小,高約18尺,棚上放置一籮的米飯,經由法師施展「化食法」後,可一化十、十化百,以免餓鬼吃不飽而危害人間;孤棚是正式比賽用的棚架,規模比飯棚大很多,高39尺(四層樓高)。孤棚上安置13支孤棧,上面繫掛雞、鴨、豬肉、蝦、蟹、魷魚、米粉、肉粽等祭品,還有各式大小金牌和順風旗,據說將此順風旗豎立於船頭,可以庇祐漁船一路順風,滿載盈艙。 參加隊伍五人一組,首先以疊羅漢的方式,配合繩索的運用奮力攀爬,棚柱上塗滿了牛油,攀爬不易,當搶孤手費力地爬到最頂端時,還必須以倒掛金鉤的方式翻上孤棚。接著,搶孤手繼續向上攀爬孤棧,直到能把豎於孤棧頂端的順風旗割斷取下,才算完成搶孤儀式。此時,搶孤者距離地面有八層樓的高度;這是一項結合體力、技巧、勇氣和團隊精神的民俗運動,背後更蘊含普渡孤魂的博愛精神。一般而言,關鬼門的日期是在農曆。

七月的最後一天。孤魂野鬼孤魂野鬼: 是指沒有子孫供俸的鬼魂。在人間享受一個月奉祀之後,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必須回到陰曹地府,接受地藏王管制。當天奉祀孤魂野鬼、無主骨骸的陰廟便會象徵性地將柵門關閉,表示封閉鬼門關。至此,整個七月祭鬼的活動完全結束。 在普渡之後,為了防止孤魂野鬼留在人間,因此要舉行「跳鍾馗鍾馗送孤」,所謂「送孤」就是送走孤魂野鬼之意。 除了宜蘭頭城的中元搶孤之外,屏東恆春於農曆7月15日也有搶孤活動,不同的是此處僅有四支孤柱,未設孤棧,祭品就放在孤棚的棚面上。

  • 放水燈

放水燈始於宋朝,按宋代吳自牧《夢梁錄》記載:「中元節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,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,以享江海鬼神」,放水燈又稱照冥,是祭祀、送厄、祈福的一種儀式,在東亞地區常見於普渡儀式中,屬一種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儀式,常見於醮會、盂蘭勝會等。在台灣、日本又有水燈排,是以大竹子或木頭為中柱,左右以數條竹子或杉木紮成筏形,分幾十格或幾百格,每格懸掛一燈。除了在水中漂浮的水燈外,近年還出現了固定在水中位置的。

放水燈,照冥,普渡旗,中元節,中元普渡

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的放水燈常見於在江、河、海、湖、池等水域附近舉行,放流燈火,迎接到來的亡魂,幫亡魂照路,邀來同享香火。在華人地區、日本、越南,各地於水邊舉辦的盂蘭盆會皆有放水燈的習俗,朝鮮半島的放水燈則多見於佛寺舉行的盂蘭普渡法會。

放水燈,照冥,普渡旗,中元節,中元普渡

台灣的水燈上面有「普渡旗」,放水燈前要以毛筆寫上「慶讚中元」、「廣施盂蘭」、「敬奉陰光」、「冥輝普照」等中元敬語字樣,並寫上自己的姓名,讓好兄弟(對孤魂的敬稱)知曉是哪家施主所供奉,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。

台灣習俗認為水燈漂浮愈遠,放水燈的施主愈得庇佑。也有放水燈排,即在木筏上面懸放燈籠,吸引水中的「好兄弟」和餓鬼上陸來享用普渡的祭品。


arrow
arrow

    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